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
2011/5/21 |
●郭海鹰
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绝不仅仅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必要的提问艺术,会使采访别开生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多种多样,记者一方面可以借鉴前人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提问技巧,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中不......
|
新闻标题的艺术创作 |
2011/5/21 |
●陈静静
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引导着受众对信息的吸收和反馈,它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为例,指出新闻从业人员在传媒活动中对新闻标题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新闻标题创作满足受众心理
新闻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类心理中的“新......
|
眼见不一定为实 |
2011/5/21 |
●吴永亮
新闻的最大魅力缘于真实,新闻离开真实一切都为负数(请注意不是为零)。这就要求记者、通迅员一定要深入新闻发生现场,多看、多听、多记,还有多思(分辨真伪),采访第一要务就是看。
笔者依据多年读报经历,可归纳出眼见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眼见为实,二是眼见不为实,三......
|
如何使新闻标题具有情感美 |
2011/5/21 |
●于冲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说,文章要想打动读者的心,首先应该在情感上吸引读者,征服读者。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情感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
新闻作品中文学手法的运用 |
2011/5/21 |
●张莉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在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不需要文学,同样是描述事实,为什么有些新闻作品生动感人,令人回味无穷;而有些则枯燥无味,形同嚼蜡?笔者以为,在内容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新闻写作借鉴文学手法是很有必要的。早在1982年,穆......
|
记者新闻敏感的养成 |
2011/5/21 |
●袁翠云
敏感,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记者能否在采访瞬间或极其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新闻的发现、判定,主要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鼻”......
|
如何采写经济人物 |
2011/5/21 |
●边风嘉
人物采写,归属于新闻通讯体裁。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样式,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是报刊、电视等媒介大量采用且影响较大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
|
爱心题材报道的叙事探析 |
2011/5/21 |
●邓长征
近年来,爱心题材的报道逐渐增多,一个个爱心节目背后的情感力量深深地触动了观众,而央视推出的“道德模范评选”,更使人看到了久违的道德力量之美。
大多数爱心类节目所关注的对象,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但当他的离去带给家人深深痛苦的时......
|
怎样拟一个好标题 |
2011/5/21 |
●丁秀胤
标题是什么?打个比方,是人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或者说,标题相当于人的面部五官,看一个人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第一眼往往先看五官长相,然后再审视他的身高、胖瘦等其他体征。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标题令人赏心悦目、引人入胜,读者会情不自禁跟着你的笔触走进字里......
|
典型报道要杜绝水分 |
2011/5/21 |
●王晨
典型报道是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意义的人或事所作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通过宣传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可以说,不断推出典型、宣传典型、组织开展学习典型活动,是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的宣传工作,也是......
|
如何写好短新闻 |
2011/5/21 |
●任宪华
新闻完全可以短些、短些、再短些。这既是读者的要求,也是记者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短,不意味着枯燥和干瘪。新闻本身应该是色彩斑斓、万紫千红的,用恰当而又精美的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是记者的职责。
新闻为什么强调短?首先短与快紧密相连,几十字、几百字的短文,写清楚最......
|
人物通讯写作的“三种关系” |
2011/5/21 |
●杨德林
写好人物通讯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写作体会,谈一下人物通讯写作的三种关系。
取与舍的关系
要想写好人物通讯,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个过程很重要,但决定成败的是第二步,即主题的确定与新闻素材的取与舍。每位......
|
隐性采访的风险规避 |
2011/5/21 |
●石义胜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虽然隐性采访不等于批评曝光,但是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主要用于舆论监督,多数是在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正常的显性采访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
|
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和道德原则 |
2011/5/21 |
●宋洁冰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
|
新闻侵权的防范 |
2011/5/21 |
●汤璇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
|
浅谈记者的社会责任 |
2011/5/21 |
●周宝云
新闻事业是一项为他人、为社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崇高事业。作为新闻从业者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刻的辨析能力,更要遵守严格的道德规范,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
首先,记者必须对所从事的职业负责。职业是体现一个人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
|
对做好电视法治节目的几点思考 |
2011/5/21 |
●孙佳
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法律与道德》栏目创办,标志着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诞生。2004年底,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开播,意味着法治节目得到了高层的认可。二十多年来,法治类电视节目不仅发展快,也深得受众的喜爱。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
|
新闻发现力漫谈 |
2011/5/21 |
●宫俪铭李文明
一些老记者在谈如何发现新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或者说“七分跑三分写”。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这只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基本条件之一:踏实的采访作风。能不能做一名好记者,能不能获得新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记者在跑的过程中有......
|
警钟效果在当今信息传播中的弱化现象 |
2011/5/21 |
●边祎明
警钟效果,又名恐惧诉求,作为一种诉求方式,是传播技巧的一种。它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也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①“敲警钟̶......
|
直达读者眼球——为搜索引擎而写作 |
2011/5/16 |
核心提示:在网络主导写作的时代,只有理解搜索引擎优化策略,并能迅速适应这个以快制胜的时代,记者才能在高手如云的时代脱颖而出。
信息技术时代的先知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比如文......
|